藉著數據,雙方的對話更為聚焦,輸電公司也可在電網規劃加入應對方案,或避開死傷嚴重的區域。
隋的宇文、于兩大將率領的三十萬大軍,為了進攻平壤在綠江西岸集結時,乙支文德先以撤退誘敵,到隋軍追趕到平壤城外三十里紮營,已經師老兵疲。後來,因李淵、李世民父子叛亂,攻陷首都,隋煬帝在江都被弒,高句麗才結束與中國三十多年的鬥爭。
三萬名高句麗軍再沿赤峰鎮南進,越過長城擊破上谷,駐守那裡的唐朝太子於是向太宗稟告烽火的狀況,太宗乃下令撤軍。由於大陸出現新的勢力,朝鮮半島也受到影響,高句麗與隋隔遼河為界,衝突勢不可免。同時,唐也對外擴張,先後對西突厥、鐵勒諸部、高品土渾等,即現在的內外蒙與西藏地方予以征討。但是,高句麗的防守更為堅實,隋軍雖有飛樓、橦車、雲梯等攻城裝備,仍無法奏功。水軍則由總管來護兒、副總管周法尚領軍,從山東登州出發越黃海進入大同江,與宇文述部隊會合再攻進平壤。
但包圍了三個多月,每天攻擊六、七次,安市城仍是毫不動搖。次年4月,越過遼河的唐軍雖攻陷了蓋牟等遼東的幾個城,但與趕抵安市城的高句麗軍陷入膠著戰。更何況張學良的東北軍是不戰而退,任由日軍占領東三省,其間也僅有馬占山等義勇軍的局部抵抗而已。
以日本為例,至少就有日俄戰爭、侵華戰爭及一九四一年進攻英、美遠東殖民地的南方作戰,都是不宣而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軍未行抵抗,只有馬占山、馬占海組織的義勇軍作自發性的武裝抗日行動。唯有中國八年全面抗戰是以貧窮落後國家,對抗帝國主義反侵略的正義戰爭,不但恢復失土,取消不平等條約,且與英、美、蘇同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作者:郝柏村(口述)、何世同(編校) ★來自「抗戰老兵」郝柏村第一手的記錄,還原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抗戰實況。
甲午割台之後,島內同胞多次起義武裝抗日,如一九○七年北埔事件、一九一五年余清芳起義(噍吧哖事件)、一九三○年霧社事件等,惟都屬於局部、短時間性質的武裝抗日行動。其實宣戰並非交戰的必要條件,歷史上不宣而戰的戰爭非常多。
相關書摘 ▶《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對日抗戰一旦中國打敗,就是亡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血淚與榮耀︰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1937-1945)》,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進一步看,如果堅持以九一八事變為抗戰起始日期,可想國際間更不會承認這是二次大戰開始的時間點。所以,吾人必須清楚瞭解,局部抗日行動與八年全面對日抗戰,絕不可混為一談。更何況張學良的東北軍是不戰而退,任由日軍占領東三省,其間也僅有馬占山等義勇軍的局部抵抗而已。
以日本為例,至少就有日俄戰爭、侵華戰爭及一九四一年進攻英、美遠東殖民地的南方作戰,都是不宣而戰。此一說法,故意忽略中國已經單獨對日本作戰四年五個月,發生過十三次大會戰的事實。唯有中國八年全面抗戰是以貧窮落後國家,對抗帝國主義反侵略的正義戰爭,不但恢復失土,取消不平等條約,且與英、美、蘇同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此外,台灣割讓予日本之前,即於一八七四年發生過原住民抵抗日本入侵之「牡丹社事件」。
亦即,歐美國家以歐洲大戰的開始與結束當成二次大戰的起始與終止,完全是西方列強歧視中國,故意使用錯誤歷史的緣故。|Photo Credit: 遠見天下文化 局部抗戰與全面抗戰不可混為一談 八年全面抗戰重要特質有二,一是全民、長期、連續的對日戰爭,絕非中途妥協、停戰的局部戰爭。
此外,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滬之戰,戰場僅在上海。如果以九一八事變為抗戰開始時間,是自外於二次大戰,實乃自貶抗戰的光榮與驕傲。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軍未行抵抗,只有馬占山、馬占海組織的義勇軍作自發性的武裝抗日行動。其次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一九二八年五三慘案發生時,國民革命軍退出濟南,繞道北伐,未與日軍發生衝突。這是日本開始改用鯨吞戰略侵華的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全面對日抗戰的開始。故中國是二戰期間,亞洲戰場的主角,成為二戰四強之一。「我是一個全程參加過八年抗戰的老兵,對抗戰有一份親歷的感受。
又以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納粹德國投降為二戰結束日期,其實也只是歐洲大戰的終止而已,軸心國之一的日本還在頑抗。但自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之後,這一頁中華民族最偉大、最壯烈歷史的真相,受到了很大的掩蓋與扭曲,令我內心感到十分難過。
這場戰爭,一直打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最後勝利才停止。這是被世人公認了八十年的事實,但中共卻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算起。
這些與日本的戰爭或武裝衝突,性質上都是「局部的」,時間都在日軍侵華的蠶食階段,結果中國均以屈辱妥協、或簽定停戰協定收場,故也不能算「全面抗戰」。這與八年抗戰一開始即全民動員、轟轟烈烈投入的淞滬會戰,相差安能以道里計? 因此,中國八年全面抗戰是二次大戰的開始,也是二次大戰勝利結束的戰場,是與英、美、蘇四強聯盟,對付軸心國作戰的主角,這是全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光榮。
歐美學者基於「重歐輕亞」的傳統觀念,常以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入侵波蘭作為二戰開始時間,但這僅是歐洲大戰的爆發。★收錄抗日戰爭史的重要文書、珍貴史料照片,以及20餘場重要戰役的攻防示意圖。文:郝柏村、何世同 九一八事變並非全面抗戰的開始 中國的抗日戰爭打了八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八年全面抗戰」。更有人認為,中國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才對日宣戰,時間晚於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英、法對德宣戰而爆發的「歐戰」。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三日的淞滬之戰和次年三月十二日至三月二十四日的長城喜峰口戰役,都是局部性的抗日戰爭。所以即便中國參加了二戰,也應從對日宣戰之日算起。
事實是,從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中國全面對日抗戰為二戰開始時間,迄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才是二戰結束的日期。難道這不算戰爭嗎? 至於七七事變發生,中國起而全面抗日的時候,沒有對日宣戰的原因,是中國當時並不知道這場仗要打多久?更不知道列強外交走向與國際局勢會如何變化?中國是一個貧窮國家,為獲得外援,建立國際交通線,與利用租界的保護作用,選擇了不宣而戰,實在是明智的考量。
一九三三年長城各口之戰,範圍不超出冷口至古北口之間的長城地帶馬哈迪發言讓馬印關係陷入緊張,印度民間許多貿易商積極呼籲抵制進口大馬棕油,而政府也在上週將大馬精煉棕油進口轉為「受限制」。
面對不少人批評因逞口舌之快而讓棕油業者受害,馬哈迪14日為自己所言辯護,認為面對「錯誤的」事情,就算對國家財務上會造成傷害,仍要繼續發聲。這項協議基本上衍伸自2008年雙方合作架構的內容,兩國將就極端主義份子、叛亂團體、及破壞國家安全的罪犯進行情資交換,以便密切監控這些人員,進而限制他們的活動,阿皮拉肯定這項協議強化雙方跨境合作,並促進官員互訪交流及訓練。喀什米爾位於印巴邊界區,兩國皆宣稱擁有該區主權。泰國&印尼|泰印共享情資,打擊叛亂團體 泰國陸軍總司令阿皮拉(Apirat Kongsompong)於1月14日訪問印尼亞齊(Ache),並與印尼陸軍參謀長佩卡薩(Andika Perkasa)簽訂情資交換協議,希望藉此抑制泰國南部以穆斯林為大宗的分離主義活動。
」 即使阿皮拉表示此行將參考印尼政府如何於2005年順利與亞齊武裝組織Free Aceh Movement達成停火協議、並給予亞齊自治地位,在實踐上仍有難度,主要是因為宗教信仰與文化差異,分析指出泰國政府應會持續採用武力鎮壓的方式打擊分離主義活動,而非正視催化分離主義活動的社會因素,例如貧窮及不平等。然而面對中國野心勃勃地想打造通往印度洋的走廊,緬甸的態度也並非毫無遲疑,主要是擔憂須承擔過度仰賴中國的風險,緬甸獨立分析人士Richard Horsey便認為此舉將讓緬甸陷入險境。
印度近期不滿大馬政府,源自於去(2019)年9月底大馬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在聯合國大會上批評印度,稱印度「入侵與佔領」查謨(Jammu)與喀什米爾地區,觸動印度與巴基斯坦敏感神經,引起印方強烈不滿。根據監督團體Deep South Watch估計,泰國南部自2004年起已有近7000人受極端份子攻擊而喪命,泰國政府因此致力打擊也拉府(Yala)、北大年府(Pattani)、那拉提瓦府(Narathiwat)三地的分離主義活動。
對於遭控種族滅絕罪名而陷入國際孤立、甚至面臨國際法庭審判的緬甸當局而言,中國此際的支持備顯珍貴,中國也趁勢強化自身對緬甸的影響力,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緬甸計畫主持人Moe Thuzar即直言本次訪問將為中緬關係日後的走向定調,甚至開啟更加緊密雙邊關係的新篇章。此外,泰國南部的分離主義活動據信與亞齊的武裝組織有所關聯,佩卡薩強調「任何涉及國家安全的議題,泰印雙方應該共同處理。